2008年7月19日星期六

一个短信里的绝佳策划



很酷的女孩巨酷的手套


所谓“运作”——

有一天爹对儿子说:我想给你找个媳妇。
儿子说:我想自己找!
爹说:但这女孩是比尔盖茨的女儿!
儿子说:那行!

爹又找到比尔盖茨说:我给你女儿找了个老公。
盖茨说:不要!
爹说:可这小伙子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
盖茨说:那行!

爹又找到世界银行总裁说:我给你推荐个副总裁。
总裁说:我现有的副总裁已足够了!
爹说:可这小伙子是比尔盖茨的女婿!
总裁说:哎呀!你怎么不早说,那请他明天就来上任吧!


2008年7月14日星期一

大家都想得差不多




前天给一家公司设计的标志,没想到今天在其他地方看到眼熟的元素。这个世界谁比谁傻容易,要谁比谁聪明,实在太难。

我很欣赏这位作者(当然是个老外)的作品,贴出来自己学习!


花间同学的

老外的


记录


一个创意文案:视频分镜头

音乐手机或ipod

有人(男)在医院病床上趟着
大夫过来检查后,女护士拿输液挂在架上
开始向病人输液
镜头拉近输液管,里面呈现绿色或其他鲜艳的颜色
不一会,病人盖着床单趟在床上,跳近似抽筋舞
随后镜头放大拉近切回到输液架
上面挂的音乐手机或ipod
然后字母出现广告产品。

(绝对原创,版权所有,仿冒必究)


2008年7月9日星期三

新字体




一颗一颗,米粒大小的砂球
这是我们的秘密,涨潮的海水
漫过,吸管大小的小洞
那是它们的家,是我们的
秘密。那一溪山涧流出的
浅浅的,清凉如薄荷般的
是我们的秘密,玻璃碎屑般围绕在
脚丫的,放大的秋天落叶般
飘零的游鱼,是我们的秘密

http://wildjane.blog.163.com/


2008年7月7日星期一

今天的本博感动人物和新闻人物



感动人物


今天是七七事变纪念日,看凤凰节目,知晓并感动:川人王者成王建堂父子。以下八字,铭刻在心——
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1943年,号角声声。连续6年遭受日本轰炸,整个四川满目疮痍。行人衣衫褴褛,天地一片灰色。这是8年抗战最为艰苦的一段岁月,这是抗日前线极度缺乏兵源的紧张关头。

四川安县,老父王者成伸出颤微微的双手,为即将出征的儿子王建堂披上了“死”字旗。在那个大大的“死”字旁边,正是上文这段令人动容的四字诀。



新闻人物——王建煊

2008年被提名为“监察院院长”。

在台湾岛内有“王圣人”美誉的王建煊在内地发起并实施“拾回珍珠”计划。自二OO七年起,内地十九省区共有三十二所高中开设“珍珠班”,学生超过一千六百人。此项计划今年拟再增加五十个班,总人数将超过四千人。

校训:有爱走遍天下。

一个很率真的老人,在陈文茜主持的中天新闻访谈里,刚直近似“包青天”的人。我信任陈文茜,所以相信王建煊。小妹大姐大陈文茜是我目前认为最好的时事焦点主持人。


2008年7月6日星期日

红薯的一生



去年(07)10月末,有朋友从千里之外的四川带来这只薯,知道我是爱薯之人,没有吃掉,送于我。我在清水中养薯,已经有五六个年头了。


泡在水杯或瓷缸里,不久就发芽,抽茎。这是春节前后的样子

这是今天(08.07.06)的样子。今天是我们告别的一天。因为它的根块开始腐烂。

把成茎的枝条剪下来,插在花盆里,不久郁郁葱葱。这是它的儿女,一个月前移栽时发现根部已经有拇指大的小红薯。粉红粉红,很惹人喜欢,现在应该不小了吧。


2008年7月5日星期六

不说话的鹦鹉




花间


从餐厅的窗子往下看,是所住院落的垃圾筒。我吃饭的间歇会无所事事地盯着那里看,经常有人前手丢下易拉罐,后脚就有人过来捡走。

有一天我做饭时,无意中看见放在垃圾筒上的一只鸟笼,笼内两只黄绿色鹦鹉上下乱蹿。我一边小心地清洗着菜叶上的肉虫,一边纳闷——一定是被人丢弃的,可是谁又会忍心丢弃这么一对活泼可爱的鸟儿呢。问题的关键还在于,那些拾荒的人竟然对它们视而不见。不知不觉天已大黑,在外上班的人也急匆匆赶赴各自的家门,没有一个人会留意到这对无家可归的鹦鹉。

有雨落在楼下邻居的雨棚上啪啪作响,从房间透出去的灯光清楚地照着那只鸟笼,暮色加上雨点使笼内的鹦鹉显得慌乱。我决定不再犹豫,奔下楼提回这一对在暮色和雨水中躁动不安的鹦鹉。在房间稍定吁喘,我就想到回老家时母亲塞在我包里的小米,平时懒惰,没有熬成粥喝掉,现在派上了用场。等往笼内的小罐装米时才发现一张纸条,湿漉漉的,写着一些字:你好,这是我养了大半年的一对鹦鹉。今天我离开这里去到另一个城市,我无法带着它们走,我相信第一眼看到并收养它们的你,是我可以信赖的朋友,也一定会成为这一对鹦鹉很好的主人。即日。我耳闻过这个城市的弃婴及差不多内容的纸条,在鸟儿身上发生这些,真还有点新奇。用纸巾擦干鸟笼上的雨水,我把它们挂在阳台的晾衣架上。

我很多的日子都是一个人过着的。我的书桌上有芋头在清水里生发出来的叶子,书架上有绿萝持久不歇的藤蔓,现在又有一对鹦鹉在阳台上鸣叫。些微有点失落的是,我向它们说过多少遍“你好”,它们却从来没有像传说中的一样回复过我一句。我在网上查询才知道,这种鹦鹉叫虎皮鹦鹉,是不会说话的。也就是说人类不停的圈养,让它绝望,它不再像其他类鹦鹉那样讨好学舌,以求人类哪天良心发现而放归它们。我自己对这一对鹦鹉由最初的喜欢变为尊敬。人类经常自以为是地给这些非人的生命赋予思想,其实鸟就是鸟,虎皮鹦鹉就是虎皮鹦鹉,不学人说话也许就是它的天性。

终于有一天,我因为有事要出门一个月。临走前这对鹦鹉着实让我费神,给它们大罐小米,会不会撑死,给它们大罐水喝,会不会淹死?我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思前想后了一整天,决定趁天黑把它们丢弃,像我捡回来时一样仍然放在那只垃圾筒上。拎着它们走出家门的时候,最后说了声对不起。我也仿照它们的第一任主人在笼中放了张纸条。在垃圾筒上放定,迅速离开。回到房间后没有再开灯,我像黑暗中的偷窥狂一样盯着那只垃圾筒。等了一个多小时,没有人在经过的时候看它们一眼。我几乎泄气了,在小区的口水论坛上给鸟寻找下一个主人,可能也是个办法。说来也巧,我看到的第一个帖子是一位小区住户,正在给他家的保姆寻找新主人。帖子上说:该保姆诚实可靠,会做北方菜,川菜粤菜,带小孩细心周到。我参考上面的内容发了帖,走回到餐厅向外看——那鸟笼已经不见了。


2004.03.18《晶报》  B08 晶品文锦 
2004.03.26 《南方都市报》副刊


旧情书



花间

我没有情人,只有情书,还是旧的。情人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情书是时光流逝中搁浅在河边的鹅卵石。

在情人节翻看旧情书,需要寒冷过后在草地上看报纸的那种阳光,需要胶片磁带那样的卡朋特,需要她用沙哑的声音唱———邮差,等等我吧。

我是从芸芸众生的南方植物园里看到这封情书的,它借靠一片黄叶落在我面前,像又一次赶赴情人的幽会准时到达。发黄的情书将一个又一个日子湮没,把十多年的爱情一遍又一遍温习。

这是一个日益成为版画的女孩,一切背景黯淡下去,只有额际是明亮的——因吻的烫金,只有眼睛是明亮的——因爱的珍藏。这样的女孩现在已经变得非常俗气,但是在月夜,当她的神经偶然被另一个人弹奏,她的表情随即痛苦异常。她开始游离于一大群在电视前度日的女人之外。她也从一大堆时光的废墟中翻出属于她的情书,旧情书中肯定有几枚风干了的桂花,十几年前的清香依然浓郁——这份坚持,这份苦涩,其实就是我此刻的灵魂细诉。真正的爱情就是两个武侠高手的对决,谁先心动,满盘皆输。

我无法说出卡朋特给人的那种痛心切肤。大地百花齐放,在她的歌声里,所有的好时光在旧情书中一一返回,那样的朦胧清晰,微弱真实。像今天,我仍然在卡朋特的歌声里,让你牧歌般的烛光,从遥远的北方照过来,拍打我唏嘘的肩膀:往昔的时光不再久长,不知去向何方,昔日重现歌声,犹如爱激荡心房。

明天,我将又一次在旧情书中赴约,去到我从未涉足过的城市。设想在黄昏,我敲开她的家门,她欣喜的眼泪长流。设想在晚钟敲响之后,我在肃穆的教堂看到身披黑纱、脸色苍白的她,唱着赞歌,苦难而幸福。设想我一个人游荡在小北街的寒风里———应该是一个月夜,一对情侣在身边相拥而过———我认出了那个女孩就是我已经逝去的爱情。

这么多年,本以为我在另一些人面前腐烂了,却没想到我在一堆旧情书中鲜活起来。别人的情人节对我来说就是又一个复活节。


2004.02.13 《晶报》B08版 晶品


三百六十五只羊



花间

我生肖羊,2003年是本命年。来深圳的这些年来一直在没心没肺地活着。直到2003年,我审视自己的内心,变得悲悯宿命,重新开始写作。现在回到朋友们中间,快乐而知足,那些朋友好像一直在酒馆里等着我,我也好像找到了自己灵魂缺失的那部分。

2003年我更坚信自己的血管里流淌着羌人的血,找到并认同自己的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年末的阳光照亮我东南角书房的早晨,其中一丝阳光和我老家的味道相似,血脉相知。我在一首诗歌里清晰地看到院落中的那棵葡萄树,树叶褪尽,枝体紧紧簇拥,立于墙角一隅,安静地听着父母兄弟一家人低声和气地说话。在2003年,我给老家的电话多了起来,电话中母亲不停地咳嗽,我会叮咛她穿暖一点,不要忘记吃药。电话中可以听到父亲收音机里的秦腔。听到隔壁的大伯抖掉肩上的落雪,厚重的脚步声传进院落。听到村庄里谁家宰杀年猪的嘶叫。

2003年,SARS过后,我给自己放了两个月假,到处走走。工作着是美丽的,不工作更为美丽。我去了阔别二十年的一所乡村师范,那里有我人生的第一个梦想,第一次心跳。那天黄昏,当我和几个同学来到校园,那熟悉的喧嚣迅即包融。夜晚,大家在空旷的操场上安营扎寨。那天是中秋前的一夜,月亮很亮很稠地照着,我们一点一点地温习共同的那段记忆。二十年了,同学们的欢笑还在这里回荡,仿佛从未散去。我们还打开了那间二十年前的教室,几个人很熟练地坐回自己从前的位置。一排排课桌前,我们准确无误地叫出全班同学的名字。只有一个再也听不到了,他是班上的体育委员。每次体育课,他都拿着花名册点名,不想在我今天的名册上,他永远都在旷课。

前些日子的一个下午,我在小区外游逛,十块钱买了一盆什么花草,正准备拿回家,看到一个拿编织袋的人斜垂着头,坐在草地上向我张望。我认真看了看这个脸色蜡黄的男人,在确认他需要帮助时走过去,问他是否愿意帮我拿花草到家,给他十块钱。他立刻手足无措地答应。一路和他聊天,知道他来深圳找工作已有半个月了,今天还没有吃饭。到家门口,我给他二十块,他说找不开,我笑着说那就不用找了。他离开的背影,就像我的大哥。十多分钟后听到院子里有吵闹声,抬眼望,看到他正和保安激烈地说着什么。我下楼,他急忙迎上来,拿着皱巴巴的十块钱给我,还说保安不相信他是来还钱的。过了几天,我隐约觉得自己还能帮他一点忙,介绍他到哪个工厂做工什么的。但我再也没有在小区附近看到他。这是我2003年的一点遗憾。

2003年365个日子,对我来说,就是365只羔羊,我每天都在内心放养,逐草行走,享受阳光。羊儿就要回圈了,她将最后的祝福赐给那些自食谦卑、悲悯隐忍的子民。


2004.01.01 深圳《晶报》 B06  晶品文锦


最新网络语言




词条:做俯卧撑

释义:

民意的宣泄。
既是对李树芬之死的质疑和关注,也是一种无奈加调侃的表达方式。间接地表达对于“刘某晚上10点在大桥上做俯卧撑”这一离奇做法的质疑。

出处:

6月28日,贵州瓮安县出现突发性事件。事情起因和经过,网上有各种揣测传言。7月1日晚,贵州召开新闻发布会。贵州省公安厅发言人在介绍调查情况时说到,当晚10时许,即在李树芬溺水之前,与其同玩的刘某曾制止过其跳河行为,见李心情平静下来,刘“便开始在桥上做俯卧撑,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新闻发布会几分钟后,“做俯卧撑”一语即开始流行于网络。

花絮:很诗意,很浪漫啊!

“我说,今晚要是有月亮就漂亮了。”刘言超回忆说,当时他正靠在大桥护栏上,离李树芬大约有一两米的距离。“她回了一句,要是有星星更漂亮。”两个人聊着聊着,李树芬突然冒出一句:“跳河死了算了,要是死不了再好好活下去。”




词条:打酱油

释义:

(自己填写)

出处:

艳照门事件后,广州电视台在街头随机采访,问及“请问你对艳照门有什么看法?对陈冠希等明星又有什么看法?”,某男从容应答:“关我鸟事,我出来打酱油的……”“酱油男”、 “酱油族”等网络用语也因此派生。


2008年7月4日星期五

一段不错的评论文字




蒙古选举乱象溯源:“世纪挑战”还是世纪轮回

作者:陈在田

……

由于地广人稀和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蒙古国自独立以来的社会演进充满了跳跃、断层和外来因素的影响,在如今的蒙古国,成吉思汗的骑马雕像旁镌刻着历史不足百年的西里尔字母“新蒙文”,年久失修的清代兵营遗迹边,古老的蒙古包里,蒙古-美国合资的“鹰”电视台正依样画葫芦地转播着CNN的新闻,选举文化、民主政治这些理念,正如当初的共产主义、集体经济一样,被灌肠般输入这个半封闭半游牧的古老社会,不论执政党或反对党,这一派或那一派,都能熟谙这些时尚的名词,并本能地将之用于保护自己,挤压对手,至于这些理念中究竟有多少真的被各方消化、吸收,恐怕只有时间才知道。

和许多中国人的想法不同,近邻蒙古对汉文化的影响力是戒惧的。几十年的俄式灌输,加上近16年的美式“恶补”,足以让发展进程充满条约、断层的蒙古民族从思维、习惯上西化、异化,但封闭、游牧的自然条件,又让他们难以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消化如此多、又如此相互矛盾的舶来品,更难以融会贯通,形成全新的、属于自己的文化理念。

正因如此,蒙古国才出现了这种耐人寻味的现象,一方面各派都高举民主、正义大旗,指责对方腐败、专制,另一方面又习惯于相信街头运动,怀疑经过正常民主程序的选举体制,“世纪挑战”仿佛变成了“世纪轮回”,一次又一次上演者演员角色互换、剧情却无甚变动的乏味戏剧。


2008年7月3日星期四

Jan Svankmajer的作品





应该看看!看看值得!


2008年6月29日星期日

今天拍的荷花


很失望,天气不好!

荷塘里的树影

不好玩了




今天周老虎被抓了,不好玩了。前一阵子范跑跑被开除教师队伍,我也是说,不好玩了。

不抓多好,大家一直玩下去,好多无聊的人可以就业,可以在岗。
周老虎事业其实就是无聊者的伟大事业!
换句流行的话就是:人民需要周老虎,娱乐需要周老虎!

品德缺失的人现在都在网络上充当起了道德的守护者。别人稍有不当就义愤填膺,集体杀人,都是评判者了。没有大众的鼓噪,也就成就不了周老虎的昨天,当然也就没有他的今天。

周老虎多可爱啊!以一个农民的一小点狡黠就很轻松地抵挡住千军万马!现在如果不是强权的行政介入,这个故事还望不到头呢!就好像周老虎和无数个人扳手腕,在分不清输赢的情况下,这无数的人请求了政府出面做了裁判!

在这个虚假的社会,周老虎的做假显得太可爱了!太讽刺了!大家始终不愿接受周老虎的舞弊,说白了其实就是以此来掩盖自己的虚假,把自己渴望真实的理想寄托在让别人现形出丑上,以便让自己的良心得到片刻的喘息。

一个虚假的集体在——共谋——对抗——射杀一个虚假的个体!

我家有只猫,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有人喂吃喂喝,有人端屎端尿。如果在房间发现一个蟑螂,它就显得兴奋无比。扑前扑后,几下把蟑螂搞得动作慢下来了——可是猫并不急于干掉蟑螂,它蹲卧在蟑螂旁边,盯着蟑螂得一举一动,蟑螂稍有动作,它就上去刨一爪子,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直到天亮,人起床看到死蟑螂,猫才算安心的去旁边睡觉。猫实在是太无聊了,没有老鼠的日子只好拿一只蟑螂来表达哀思!

上面这些话中的大众当然包括我,我并没有因为说了这些话就免责了,就显得自己真诚了,事实上我和大家一样的,都是虚伪的同案犯。我说这些不是道德层面上的,而是基于一个社会事件的观察。我说的意思是:没有周正龙的日子,我们多无聊啊!倒不如让他把这个戏剧里的白脸丑角继续表演下去。也可能是导演要换角了,等待下一个登台吧!


2008年6月28日星期六

苹果的后半生




一颗苹果,不知何时从树上摘下,在07年端午节(6月19日)那天,来到我手上。我决定不吃她,置放在窗台,风吹日晒,看她坚持到那一天。07年11月22日,她的身上的某一处开始有了腐烂的前兆,我不忍心看到她之后的容颜。决定拍照并处理。她的青涩我并未看到,但我看到了她和我相遇后的每一天。



一只风干了的苹果

配诗:范小雅

之前的风光岁月
留给苹果树
留给触摸它的,那些手
一只风干了的苹果,躺在窗台上
它满脸皱纹
它和自己的一小块阴影,相依为命

被一张甜美的嘴,细细地咀嚼
并留下一粒饱满的种子
来年长一棵青葱的树
那样的幸运
已经越来越远了

是谁将一只苹果----
将一个人的老态龙钟,暴露在阳光下
她干枯的身体,她死亡的心
经不住一束光的照耀,一阵风的吹拂啊


马铃薯






馬鈴薯
作者/ ZUCKERMAN, LARRY
編/譯者/ 李以卿
出版社/ 巨思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馬鈴薯絕對不是一個平凡不起眼的小角色。它在西方社會歷史中的重要性不下於汽車和鐵路──它曾經是一道佳餚、一種速食,也是對抗饑饉的救星。今日已知馬鈴薯是一種穩定可靠又營養的作物,但事實上它在十八和十九世紀歐洲和美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中,還扮演著極關鍵的角色。馬鈴薯現在是許多美國人和歐洲人主食的一部分,但當它在兩個世紀以前初來乍到歐洲大陸時,曾經因為外表和「塊莖」的身份倍受嘲弄和敵視──許多人認為那是豬和下層社會吃的食物。因此雖然它具有易於種植、易於烹調且容易飽足的特性,社會大眾卻普遍排斥它,甚至連窮人也是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才不得不接受。並且,正因為上述特性,還使得它成為貧窮和懶惰的象徵──批評者認為馬鈴薯會造成農民好逸惡勞的惰性。

事實上,在那個社會階級壁壘分明、中下階層被嚴重剝削的年代,窮人要負擔高額的佃租,卻只能擁有極小面積的貧瘠土地;此時,不論在任何大小、多麼貧瘠的土地上都能收成的馬鈴薯提供了一個解決之道。它養活了許多貧窮家庭,甚至成為他們唯一賴以維生的食物。但是,也因此,部分歷史學家把它和人口爆炸畫上等號。在幾次災情嚴重的饑荒時期,英國(尤其是維多利亞時代)某些政治家甚至不主張給予愛爾蘭貧民救助,而放任他們自然死去;因為「窮人本來就不應該存在。過多的窮人只會拖垮國家的經濟。」──而馬鈴薯正是這些人眼中造成「過多的窮人」的罪魁禍首。《馬鈴薯》的作者賴瑞.查克曼大量收集當時的官方報導、媒體評論、個人日記以及其他許多第一手的資料來源,試圖社會、政治、經濟,以及與人類的關係,為馬鈴薯平反。這是一個有關人口問題、工業革命、社會經濟的議題,也是一個有關政治、偏見、貧窮、生存的故事。場景從國會、宮廷,延伸到簡陋的廚房。讀者可以看到一個平凡食物主導社會的戲劇性影響力,窺見當時的價值觀與平民所遭受的不公平對待,以及人性中的偏見和偏執如何導致悲劇的發生。

對我們來說只是一項普通、好吃的食物,兩個世紀以前卻主宰著數以萬計家庭的生死,確實令人感到不可思議;而當我們看到當時的人們為了要不要吃一項食物而必須背負那麼沈重的道德壓力和歧視眼光時,心中更是無限感慨。查克曼的文字精煉,當他從一項平凡的食物出發,帶領讀者近距離觀察十八、十九世紀的歐洲社會時,文字中舖陳的戲劇張力和人道關懷是緩慢而理性的,令人眼光不忍離開。




马铃薯的历史

马铃薯的名称很多,一般又称它作“土豆”,它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有着非常悠久的栽培历史。


马铃薯原产南美,印第安人很早就把它作为主要食物,还给其取名“爸爸”。1536年,西班牙水手把马铃薯从秘鲁引种到欧洲。1565年传到英国爱尔兰。1697年,沙皇彼得大帝游历欧洲,在荷兰鹿特丹看见了马铃薯美丽的花朵,于是用重金买了袋马铃薯,种在皇家花园里观赏。1785年,法国闹粮荒,曾有人建议用马铃薯来解决饥荒问题,但当时人们认为它有毒,不愿栽种,于是国王路易十六就让皇后把马铃薯花插在头上作装饰,还举行宫廷宴会,用马铃薯烹调了20多种菜肴,霎时间,马铃薯花成了最时髦的装饰,马铃薯也渐渐被人接受,还被冠以“地下苹果”的美名。
    但在19世纪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人们对马铃薯仍存在着误解。当时的尼古拉一世为了到处都可以观赏到马铃薯花,下令农奴们遍种马铃薯,农奴们忍无可忍。发动了“马铃薯暴动”,当时的俄国人还不知道,马铃薯是可以吃的东西。
    

明朝末年,荷兰船只将马铃薯运到中国和日本,并迅速传播开来。马铃薯的营养价值很高,它所含的维生素是胡萝卜的两倍、大白菜的三倍、西红柿的四倍,维生素C的含量为蔬菜之最。专家们还发现,在前苏联、保加利亚、厄瓜多尔等国著名的长寿之乡里,人们的主食就是土豆。常吃土豆,还会使癌症患者的病情缓解。由于马铃薯的制作特别方便,自1959年以来。马铃薯快餐食品风靡全球,美味可口的土豆片、土豆条受到男女老幼的喜爱。但发了芽的土豆是不能吃的。当马铃薯发芽时,芽的周围会产生有毒的龙葵素,吃了就会中毒。
   

(转贴)


真實和謊言





真實和謊言一起到河邊洗澡,先上岸的謊言偷偷穿上真實的衣服不肯歸還,固執的真實死也不肯穿上謊言的衣服,只好一絲不掛光溜溜地走回家,從此人們眼中只有穿著真實外衣的謊言,卻怎麼也無法接受赤裸裸的真實!


旧博:余华《兄弟》



早上睁开眼真让人喷水——昨晚临睡前看完了余华的《兄弟》,想不到他兄弟俩居然在梦里成了邮递员给我送特快专递,是他们两个人一起送,我问及文字里的故事,他们更以新闻人物自居:没看到最近报纸全是我们的事迹吗?!在梦里出现他们的滑稽反问让我始料不及,因为我是带着好久没有的激动和感伤进入梦乡的。

昨天无事,去澳门玩,知道车船路途的无趣,就带了这本书路上解闷。之前我已经看到宋卫平风头暂显的第九章,那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开始了。我延续的阅读思维偶尔猜想宋卫平这第一波红旗猎猎的英雄形象,可能是坚挺不了多久的,但没想到夭折的那么迅速——我在开往澳门的船上继续阅读。望着窗外船舶划割的白色水痕,想着三十多年前可能只有这里是一眼风平浪静,才发生三十多年,而回首中已经斑驳,已经铁锈。真庆幸我的童年没有李光头那样的惨烈突兀——祖上三代都是贫农啊!

我也庆幸在一个最适合阅读的时刻和气氛里阅读了《兄弟》里最诗意和热血的篇章——第84页倒数第一段,那些故事的群众人物开始了他们在故事中的和声伴唱:童铁匠,余拔牙,王冰棍,张裁缝,关剪刀,“昨天唾沫横飞的、咳嗽的、打喷嚏的、放屁的、吐痰的和吵架的,今天一个不少全在大街上。”

2005.10.31

重贴再记:等《兄弟》下出来的时候,我才明白余同志已彻底堕落成一份快餐盒饭,所以拒绝阅读下部分。


2008年6月27日星期五

手分开了




花间

汽车转了几道急弯,你就有点受不了。脸上浮现出苍白,像你多年前的红晕,来时悄无声息。我想抓住你的左手,它搁在汽车坐垫上,蒙尘太久。突然它就跳动起来,我往你脸上看,急忙叫司机停车,开门——你的表达就此开始,它的俗名叫呕吐。刚开始汽车转弯,你始终保持矜持,一只手用力抓住门把手,提防靠在我身上。十三年了,我们坐着不同的公交车上班和回家,今天是我们惟一的一次同车。你还在吐,像要把十三年来的苦水吐完。

车快要到你生活的城市,你终于累了,斜躺在我的肩头。你说有点睡眠需要解决,随即一切沉寂下去。田野太美了,山梁上没有一个行人,阳光倾泻,只有风声。我很自然地抓住你的手,想让两条永远平行的直线就此有一刻的靠近。看来这一切你不再理会了。我喜欢你这只爬满伤痕的左手,你笑着说那是一次事故,你不小心忘记了一把抽屉的钥匙,被男主人打开了你的一些珍藏,那里有十多年前我写给你的诗歌和书信。你和他拼命,然后用破碎的玻璃杯刺向自己的左手。十多年的时光能够让你笑着说,十多年的时光同样能够让我笑着听,十多年的时光才让两只手第一次相握。

车还在转弯,我小心地调整着你头发遮盖下我肩膀的高度。我斜过头摩挲了一下你的头发。十三年前我和你看过一场电影,那时你斜着头问我主人公的对白,一样的场景,不一样的身份和内心———这一切看起来你真的不想理会了,你专注于此刻的睡眠和依靠。专注于梦里的两个老人,在公园的木椅上用各自的故事和不幸依靠在一起。车子进入市区,你脱离了睡眠。已经预知自己结局的两只手此刻开始了对决———两只野兽的爪子紧紧纠缠。其他的日子,这两只手的功能有所改变,他们要不停地劳作,拿着筷子、尿布,甚至打架。生活也将两张用来亲吻和唱歌的嘴唇改变成吐痰和骂人。车停下来,你熟悉的这个城市又让你撤回到它的身边。而我永远是在路上的人。从前我们浑浑噩噩地失去了彼此,现在我们明明白白地不得不放弃。手分开了,十年,二十年,直至一生,这两只手都不会再次相遇。

黄昏来临时下起了大雪,你打来电话,说能不能留下来,第二天早上去南山看雪。你应该听到那声长鸣,火车正在进站,我也该上路了。经常以来,我都会在站台扬起这张车票,它是我永远上路不能回头的最好理由。


2004.02.10 《晶报》B07版 晶品文化


喜欢的诗歌(补充中)





镜中

张枣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在清朝
  
柏桦
  
在清朝
安闲和理想越来越深
牛羊无事,百姓下棋
科举也大公无私
货币两地不同
有时还用谷物兑换
茶叶、丝、瓷器
  
在清朝
山水画臻于完美
纸张泛滥,风筝遍地
灯笼得了要领
一座座庙宇向南
财富似乎过分
  
在清朝
诗人不事营生、爱面子
饮酒落花,风和日丽
池塘的水很肥
二只鸭子迎风游泳
风马牛不相及
  
在清朝
一个人梦见一个人
夜读太史公,清晨扫地
而朝廷增设军机处
每年选拔长指甲的官吏
  
在清朝
多胡须和无胡须的人
严于身教,不苟言谈
农村人不愿认字
孩子们敬老
母亲屈从于儿子
  
在清朝
用款税激励人民
办水利、办学校、办祠堂
编印书籍、整理地方志
建筑弄得古香古色
  
在清朝
哲学如雨,科学不能适应
有一个人朝三暮四
无端端的着急
愤怒成为他毕生的事业
他于一八四0年死去


03年10月三峡大昌镇—现已淹没








06年10月拉卜楞寺和桑科草原







桑科草原

配诗:范小雅

如果我站在那里
不,如果我成为那里的一棵草
在众多的、仰望着的草中
我会偷偷哭泣----

我何曾见过这么辽阔的天空
我何曾被天上的白云,这样幸福地覆盖

我的生长,淹没在生长中
我的孤独,汇入更多的孤独里

我不拒绝,一匹马伸过来的嘴
马是草原上的精灵
马粪会养育,更多的草
我愿在马嘴里,马蹄下
结束我在桑科草原的一生









2008年6月26日星期四

仿佛爱一样




油画:恍惚系列之三

阳光太白
阴影很深
风渐稀疏

一切都在
涟漪之后


我所喜欢的朋友的诗



京剧演员余世存

◎姚风

余世存在京剧院工作
唱戏的
我认为他唱得不错
不过十多年来
他一直扮演匪兵乙的角色
又是几年过去了
他该演连长了吧
我去他家时
他高兴地告诉我
他终于得到了器重
去年已开始扮演匪兵甲了



温暖

◎李以亮

初春 风夹着雨
我光着脚 跟在我的牛屁股后
老水牛肚子似船舱
仿佛一辈子也没装个够
吃吧吃吧我说有草吃就不错啦
老水牛听懂了听懂了它就不抬头
雨越下越大
我的脚快成了一截木疙瘩
老水牛终于吃饱了
河滩上拉出一堆热牛粪
我双脚插进这温暖里快乐极了



妈妈

◎小引

在石牌镇开诗会的时候
妈妈电话我
让我顺便去看一下
三峡大坝上的弟弟
她说弟弟的电话总是不通
有一个多星期了
长江就要涨水,妈妈低声说
你转道宜昌就去一趟吧
那天下着大雨
我坐船顺江而下
两岸的山隔的很远很远
整条江上只有我坐的这一艘船



谈起我陌生的父亲

◎丑石

在合肥的一个面摊
我和张力
谈到了我父亲
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一些细节
是第一次向朋友说起
比如他的死因
和前后那段时间
家庭的灾难
现在我想补充的是
他叫韩启胜
(启有反文旁,我不会打)
死于1975年
至于他的长相
实在是
难以描述



南山

◎花间

一只鹭鸶起飞
它身后的稻田
越来越辽阔
几棵梧桐树倾斜了身子
好长时间的雨天
使开门即见的南山
浸在雾中
几户人家的炊烟
升起来,它的方向
也是奔着南山
而去 



开往郊外的大巴

◎小抄

许静坐在
开往阵雨不断的
郊外的
大巴上
觉得有个人
一直在看
自己裸露的后背
许静用她的镜子
偷偷的照了照
这个人
头发很少
穿了一件
灰色的
象纸做的衣裳
许静默默喊了一声
爸爸



你是哪里人



◎一回


明天,我要到广州去
广州人问我
你是哪里人

我说我是深圳人
回到深圳
深圳人问我

你是哪里人
我说我是湖北人
在湖北,湖北人问我

你是哪里人
我说我是赤壁人
以前叫蒲圻
赤壁人又问我

你是哪里人
我说我是中伙铺人
中伙铺人问我
你是哪里人
我说我是红山岩人

红山岩人问我
你是哪里人

我说我是六组人

出门多年
甚至六组也有人不认识我

我就说我是

丁母山与老107国道交汇处的那个刘家的
陕西搬来的

在别人眼里

我仿佛是一个永远无家可归的人

只有回到家里

家里人不再问我
你是哪里人






蛤蟆泉

◎张永伟

爸爸在山坡上锄地,
我和小松逮蝴蝶,蚂蚱。
口渴的时候,喝罐子里
的水,我们想起
再翻过两个山头,就是
爸爸说的蛤蟆泉。

我们看着山谷里的雾,
没入树丛的小路,隐约的山头——
我们还没高过酸枣棵,
但我们已为此商量过了
两个夏天。我们几乎梦见过
那汩汩的声音,蓝色的信件。

这会儿,在枯枝般的城市窗口,
我翻书时想起它。
有一次,我们几乎快找到它了——
穿过摇曳如雨声的
槲树林,登上牛头山。
风鼓起短褂,

我们激动如雀鹰。
我也仿佛第一次感到
心的存在——在酸枣棵高的
胸腔里,它小如雀卵,
却如喊声般开阔,盛满了
山谷的湖蓝色。



一个农民的浪漫生活

◎赵丽华

我羡慕那样一个农民
在夜静更深的时候
在大家都睡着的时候
一个人来到野外
坐在田埂上
抽一根烟袋锅子
看夜晚的风景
之后呢
把那些盖大棚菜的塑料膜
都捅破了
把地里所有的
站着的
躺着的
靠在路边的
所有秸杆
都点燃了
然后在遍地火光中回家



枣树

◎大草

吴老师院子的那棵枣树
是巷子里唯一的树 枣子熟了
偶尔会拣到一颗两颗
那时候我们仰望天空
妹妹会拉拉衣角问
长颈鹿长什么样的。在树下
我和吴老师下过象棋
我们披着毛毯
下了整整一晚
有什么东西掉在脖子上
冰凉,象是露水,手一摸是条毛虫
有一年,枣子就要熟了
几位老师到院子就枣子下酒
吴老师爬上树
树枝断了,吴老师住进县医院
那棵枣树,就给锯掉了



家在蛤蟆岭下住

◎水木菁华

算来五年过去了
我们是否还记得思乐园
那个三星级大酒店
在那里我们认识一个姑娘
她说她
家在蛤蟆岭下住
在一个夏天
我们一行三人去看她
按照她指示的路线
我们来到她生活的地方
太阳就要落山
蛤蟆岭在前面
露出传说中的褐色
我们走在布满青苔的石板小路
耳畔不时传来婉约的丝竹之声
那是姊妹们在唱歌
进入狭窄的小巷
两边是青灰的砖墙
墙边是清幽的流水
每一处古宅,都在讲述着
一个长长的故事
来到她家,她笑着对我们说
三人行必有我爱
我们是否还记得
临走时她跟我们说过的话
说不定我会把你想象成
那个手持一卷线装书,
呻吟着“桃花源记”的诗人
然后,你决定在这里定居
归隐田园



小狗的痛流进高速公路

◎王顺健

我宁愿相信,这只小狗
在梅观高速公路上睡着了
他抱着脑袋,温顺地睡了
谁也不知道是真正的痛
让他睡去的

他在梦中仍然相信妈妈
会将他流在路上的肠子
肺和心脏捡起来还给他
妈妈还会将痛一点点舔尽的
那痛呵,他从未有过
多么陌生
起先痛让他来不及舔一下伤口
就一下子呆住了
无法动弹
只让他眼看着
痛流了出来,一块一块
痛染红了一地
而痛依然没完没了
真看得他双目闭上
他感到靠自己已无法超越
就屈从于痛带来的安详
将头深深地抱进怀里

事实上,我驱车快速经过时
看到的是一条几乎干净的小狗
和一堆已被碾过的小小的脏器
在路上,既象睡着了,又象等待中
姿式朝着南下的方向
毛发在陌生的风中微微扬起
又轻轻落下



民国六年风调雨顺

◎小荒

民国四年
大旱
日平均气温四十摄氏度
两大家族争水
我家太爷爷死得光荣

民国五年
水涝
家中无粮
太奶奶为捞一头死猪
做了河伯的新娘

民国六年
风调雨顺
稻谷满仓
南乡匪帮打家劫舍
抢光粮食
还轮奸十二岁的水仙
致死
水仙她爹一怒之下
投靠北乡帮
不几月后
带回大队人马
把南匪杀个尽光
离去时
夹走孤儿张小山

民国七年
地震
整个村子顷刻间
化为云烟
爷爷每次谈到这里
总心有余悸
他说,幸好义父当年
带他走。否则
俺们张家就绝后



弹簧刀

◎篱笆

1990年夏天
因为和小棉谈恋爱
舜江帮的王东
放出风声来
说要好好修理我一番
为了自卫
我只好每天
在书包里藏上一把刮刀
可王东那家伙
一直没有找上门来
我只有用刮刀消铅笔
在课桌上刻字,给青蛙剥皮
更多的时候
是拿它在小棉面前
挥来挥去



月光如雪

◎音尘

月亮已经升起
除了稍微圆润
八月十五
它没有什么特殊
爬到我的窗子中间
又到头顶
这让我想起某人
在心中一闪 也象月亮
就要消失了
那个陪着我闯荡的疯丫头
正背着黑色行囊
用租来的车子
穿越沙漠
声音沙哑着出现在电话那端
“这一刻真是——
月光如雪呀”



汉中雪夜

◎小灰

狩猎
夜晚生一堆火
用干净的雪煮沸水
车熄了火,停雪地里
看起来,庞大又愚蠢
四周越来越黑
武汉的洽洽
早缩进大风衣里
靠一旁
我竖起来衣领,看火
一行四人
一声不吭,抽着烟
树枝吱呀一声
被雪压断
暗处的声音,越来越多
越寒
火稍不旺
就有人急急添柴



吃过晚饭,我们玩的捉迷藏游戏

◎李红旗

我让老郭先呆在厕所
然后在剩余的四间房子里
寻找藏身的地方
三分钟以后
我把自己给藏好了
五分钟以后
老郭把我找了出来
我们都觉得很高兴

老郭又让我躲进了厕所
然后自己在剩余的四间房子里
寻找藏身的地方
三分钟之后
老郭把自己给藏好了
五分钟之后
我把老郭给找了出来
我们仍然觉得很高兴

老郭说,再来一遍
说完就进了厕所
老郭隔着厕所的门
又嘱咐了一句:
“藏得高明一点”

我来到房门口
把房门打开
来到了街上
啊,天色已经不早了
我把手插到口袋里
一直往前走
再也没有回去



半弦月

◎风生水起

半弦月
蛇皮弓。
房子年久失修
进来的时候。弓在墙上,燕翎箭搭在旁边。无人
手非常小心的抚摸着弓弦,和当年它的主人一样?
这么愣了一下,耳内响起老鼠啃蛇皮的声音。
在多年后的一个夜晚我知道弦断了。
我所做的仅仅是为它擦净了一次灰尘。
什么都不曾改变。
主人不再回来。


05年5月在湘西凤凰















04年11月版纳打洛镇勐景来









05年9月在四川四姑娘山



我也是个日渐喜欢小镇的人,在三峡即将淹没的巫山大昌镇,在中缅边界的打洛镇,在阿坝的日朗镇。我在前沿的城市生活,但内心却一步步的退让,随着县城和小镇的拆迁,将来的的自在肯定要去那个村庄去寻找了。










向车子敬礼





花间

我最初在这家公司上班的时候,是搭着朋友的车子进出的。已经有七八年没有在其他公司坐班做过事了,所以看着朋友出入时保安敬礼的那个场景,我还是唏嘘了几分钟。我笑损朋友:依稀记得十年前你最初做业务见客户时的那种猥琐样,那时谁能想到你会干到别人毕恭毕敬行礼的份上。朋友在龙岗一家颇具规模的家电公司做中层管理,我受他相邀,谋一份设计指导的饷差。


等我自己开车进出公司时,门口保安对我还是像对我那朋友一样敬着礼。这让我很不安,给保安还礼时的手势显得僵硬慌乱,就好像参加一个什么聚会,有头有面的人物错认了人忽然向你鞠躬打招呼——你受礼不是,不受也不是!我在那种场合一般都表现得无地自容,仿佛别人的误会是我自己招惹的,尴尬的反倒是我自己……有好几次想下车给保安说明情况:我之前不过是坐朋友的车子出入混了个面熟,其实我不是公司的领导,我一个小打工的,和你们一个级别,只是开着自己的车子上下班。但每次出入的时间就那么短暂的几秒,来不及多想,保安敬礼的手势已经定格了。时间久一点我也就慢慢习惯了,毕竟是别人给你尊严,给你长脸。我也开始受用这片刻做领导的感觉,并且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个领导了,我还礼时的手势坚决了,表情凝固而庄严了。


有次我的车子被人剐花,送去修理厂。上班坐公交,进门的时候保安不让进,我说自己是公司的人,他说你的工作牌呢?我说没带身上,他说那很抱歉不能进,公司有规定。我说我就是平时开着三个七的车牌上下班的那个人,是企业形象部的。他拉长脸,看了我几眼,说没见过你啊!无奈之下,我喊来朋友证明,这才算了事。轮到朋友损我了:你以为你谁啊!你进出时保安敬礼都是冲着你的车子,他们以为开着车子上班的人都是领导啊!

2008-04-28《晶报》专栏——镜中人


2008年6月25日星期三

油画《父亲》





花间


前几天在一家西北菜馆吃饭,随手翻动饭桌上的菜牌,里面有张印有罗中立油画《父亲》的宣传单,知道父亲节就要到了。我非常喜欢《父亲》这幅油画,20年来只要翻看,我都被深深地震撼。那天在饭桌上我给朋友说:你要仔细观察油画中父亲端着碗的那只手,那只僵硬变形,指甲缝里藏满污垢的手,养活一家老小,永远不停歇的那只手;脸庞只是沧桑岁月的雕刻,是身体中相对形而上的,是艺术的;但那只手是活生生的劳动工具,是很生活,很现实的。

今天去中心书城,中午在楼上面点王吃饭,和我面对面搭台就餐的是一位老人。他要了两个菜包一碗小米粥,看得出是北方人,可能是随了儿女来深圳,儿女上班,午饭自己经常在外面解决。我吃完刀削面,才发现服务小姐没给我纸巾,正要索取,老人开口说这里有,不要花钱另外买了。老人从口袋里掏出纸巾——不是餐桌上常用的那种塑料膜包装的扁平包纸,是卷筒纸,用了一半的量。看着老人小心滚动缠放纸巾的神情,我仿佛看到了油画中的父亲,只是这双手不像画中那双手那么粗糙。我点头称谢,正寻思着怎么和老人聊上几句,但有电话进来。等我讲完电话,老人已买单走人了。心中有憾,自然想到自己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位乡村教师,一辈子都在教其他老师不愿教的小学一年级。所以,当地人都称父亲为“扳眼老师(启蒙老师)”。在我印象中,他将天色大白还在睡觉的人称之为“不打算活人的人(等死的人)”,所以,鸡叫三遍,父亲一边起床,一边叫醒家中所有的人。等我们兄弟姐妹都起来,开始在院子里手捧书本,来回走动着背诵课文的时候,他已经给地里担送一趟农肥了。父亲的第二趟担送回来,母亲的早餐已经做好。吃完早餐,母亲就下地去锄地里的杂草,父亲便带着我们去学校上课。路上的父亲经常快步走在我们前面,有时哼唱几句秦腔,用戏中的念白唱吟着他的口头禅: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我参加工作后,日渐懒惰,早晨睡眠中有时被窗外的鸟鸣惊醒,便不敢再次沉睡下去,心里的愧疚让我再次想起东方启明星下面,一家人勤勉生活的那个场景。

我一般都不会特别在意父亲节母亲节这样的节日,并不是有和洋节过不去的情结,而是因为我的大家庭里的所有成员,从来都不会用语言来相互表达那种源于血缘的爱。我和父母之间从来没有说过爱你之类的话语,连早期往来的书信也没有提过。父亲没来过深圳,我叫过他好多次,他总是说不想来,在电视上已经见过深圳了,到处都是高楼,没什么好看的。前一阵子地震的时候,我给家里电话,商议是不是来深圳躲避一下。父亲说,地震是天灾,不用怕。父亲的哲学是:老天要收人,躲也躲不过,老天不收人,难道地会裂开大口把人吃进去。我知道父亲不仅是乐观,更多的是坦然。


2008-06-14《晶报》文锦——真情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