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9日星期四

今天听的是任哲中、苏蕊娥《花亭相会》



苏蕊娥(1931—1967)

苏蕊娥,秦腔女演员,工旦角。原籍陕西商县人,苏哲民之长女,自幼聪明、活泼,生活在戏曲之家,耳濡目染,七岁即登台演出《柜中缘》。民国二十七年(1938),三意社分社风波之后,演员阵容大减,在西师附小读书的苏蕊娥,有时也演出《别窑》、《三回头》、《洗衣记》。后正式参加三意社演出,成为“一旦挑八角”的台柱演员。体会脚色比较深透,有一口天赋的好嗓子,唱腔甜美圆润,婉转动听,吐字清晰分明,以演唱《白玉楼》、《五虎坠》、《五典坡》、《玉堂春》、《断桥》、《斩秦英》、《大烟魔》、《对银杯》、《白衣庵》、《棒打无情郎》等文戏见长。青衣戏《杀庙》中的秦香莲,唱腔优美,风姿娴雅大方,尤以满腔满调的演唱特点,赢得观众的好评。被誉为秦腔的“坤伶皇后”。 叔父苏育民,解放后陕西第一小生,因演《打柴劝弟》获第一届全国戏剧演出一等奖。

解放后,被聘请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任教。工作积极负责,受到剧院师生的称赞。录制的有《二度梅·重台》、《白衣庵·路遇》、《周仁回府·夜逃》、《四进士·写状》等唱段。据说苏蕊娥二十岁时在一次演出时瘫痪,因当时治疗条件不好未能康复。1967年6月在西安病逝,终年三十六岁。


任哲中(1925-1995)

任哲中,男,秦腔小生。生于永寿县监军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从小饱尝了连年内战民不聊生的疾苦,12岁入晓钟社。先工小旦,后学小生,受范紫东、封至模、刘毓中、惠济民等名家栽培。冬练三九,夏练三比,既练就了一身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又练就了一副细致哀婉,悲壮凄楚、激越慷慨、幽稚缠绵的独特唱腔。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任哲中就唱红了关中,唱红了三秦。解放后进西北戏曲研究院,唱腔和表演更加炉火纯青。他在表演上的许多绝技、在唱腔上许多独特的唱法在广大秦腔观众中有口皆碑,老幼感宜。在广大城乡的群众集会上。古庙会上,在乡间的小路上,在水保工地,在边防哨卡,夜阔人静后街市行人中,到处都可以听到任哲中的唱段,那么多人忘情的、悠然自得的陶醉在任派的唱腔之中。

任哲中一生塑造的许多舞台艺术形象深受广大秦腔观众的喜爱。他独创的许多高亢悲愤、激越缠绵的秦腔唱段长年累月,经久不衰地响彻在广袤的西北大地,家喻户晓,百听不厌。任哲中的名字和他扮演过的戏剧角色(《周仁回府》中的周仁、《激友》中的张仪、《花亭相会》中的高文举、《祝福》中的贺老六、《血泪仇》中的王东才等)紧紧相连。



《花亭相会》剧情简介

宋时,高文举得中状元,奸相温通慕其才,强招为婿。高文举不忘发妻张梅英恩惠,暗修家书欲搬来京。温通得知,将家书改为休书。梅英接书赴京寻夫,途中贫困,自卖其身,进入温府,充作丫环,期间屡受虐待,被打入花园为役。一日与高文举花园相会,各叙衷情,并对玉怀,夫妻怕认。文举诉包丞处,温通削职为民,文举、梅英团聚。


听听《花亭相会》(据说是瘫痪躺在床上录的音,唏嘘!!)

高文举:(唱)前面走的是高文举
张梅英:(唱)后边紧随张梅英
高文举:(唱)高文举偷眼把她看
张梅英:(唱)张梅英后面观貌容
高文举:(唱)观丫鬟好象梅英姐
张梅英:(唱)观状元好象高学生
高文举:(唱)这才是柳叶弯眉杏子眼
张梅英:(唱)连自己人儿认不清
高文举:(唱)高文举打坐花厅上
张梅英:(唱)张梅英提衣跪流平
高文举:(白)丫鬟上来
张梅英:(白)有
高文举:(白)住城住乡,与状元老爷讲说一遍,我也好周济与你。
张梅英:(白)状元请听:
     (唱)无义的强盗坐一旁,
     立逼梅英表家乡,
     奴家住琢州在范阳~~~~
高文举:(白)啊,好一精细伶俐的丫鬟,清知下官是涿州范阳人氏,
     你也言道,你也是涿州范阳人氏,
     莫非想和下官攀一乡里不成
张梅英:(白)小丫鬟不敢
高文举:(白)哎,说什么不敢,我有一辈古人对你讲说,你可愿听?
张梅英:(白)状元请讲。
高文举:(白)丫鬟你听~~~
     昔日梁王好贤,子贡先生好善,
     君臣二人约在都岗寺院饮酒玩棋,
     饮酒玩棋中间,忽然常随小官禀道,
     言说是有子贡先生的乡里求见,
     子贡先生听得其言,低头不语,闷闷不乐,
     梁王问到,言说是卿啊卿啊,你和寡人一起饮宴,
     因为何事,低头不语,闷闷不乐,
     子贡先生言到:臣和我主一起饮宴,
     忽然常随小官禀到,言说是有臣的乡里求见,
     臣有心迎见我那乡里,臣我有慢君之罪,
     臣有心不迎见我那乡里,臣恐慢怠了我那乡里,
     因而低头不语,闷闷不乐,
     梁王乃是大贤,急忙放赦,君臣二人手拖手,肩靠肩,
     已在都岗寺院连走了数回,不见子贡先生的乡里,
     梁王问到,言说是卿啊卿啊,怎么不见你的乡里,
     子贡先生言到:要问臣的乡里,我主你往大佛殿下瞧,
     穿亵衣,戴小帽,那就是臣的乡里,
     梁王将子贡先生的乡里看了一遍,
     但见衣不遮体,貌不压人,
     仰面朝天,豁掌大笑,
     笑得子贡先生满脸通红,抓笔在手,留诗一联,上写:
     美不美泉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香花不离底生草,乡里见了乡里亲。
     官去衙门在,水去石头存,
     离家三五载,焉有不亲人。
     住城住乡,乡里缓缓地讲来~~~
张梅英:(白)状元请听~~~
     (唱)离城十里张家庄。
高文举:(白)你父何名?
张梅英:(唱)我的父人称张百善。
高文举:(白)你母呢?
张梅英:(唱)我的母高氏人称贤。
高文举:(白)兄妹几人?
张梅英:(唱)上无兄来下无妹,
     所生下梅英是孤单。
高文举:(白)配夫何人?
张梅英:(唱)自幼儿配夫高文举,
高文举:(白)有何瓜葛?
张梅英:(唱)姑表姐弟结成亲。
     他那二老去世早,
     送在我家把身存,
     我的父待他如瑰宝,
     我的母待他如亲生,
     张梅英待他亲兄弟,
     送在南学把书攻,
     高文举读书一更天,
     梅英打茶润喉咽,
     高文举读书二更天,
     梅英磨墨膏笔尖,
     高文举读书三更天,
     梅英添油拨灯盏,
     高文举读书四更天,
     梅花篆字奴教全,
     高文举读书到五更,
     梅英陪他到天明,
     大比之年王开动,
     举家人送他求功名,
     幸喜得上京得高中,
     把一张休书捎回奴家中,捎回奴家中~~~
高文举:(白)啊,你且低头,待我思忖~~~
     这却不对啊,我与我姑父姑母捎的平安家书,
     却怎么成了休书,其中必有缘故,啊,这位丫鬟。
张梅英:(白)有。
高文举:(白)我来问你,二老见书喜怒如何?
张梅英:(白)状元请听:
    (唱)我的父见书冲冲怒,
     我的母见书骂梅英,
     张梅英上前接书信,
     观见笔体大不同,
     我族下兄弟叫张义,
     姐弟双双找上京,
     进京来路过苏家岭,
     苏龙苏虎逞英雄,
     可怜把张义兄弟他杀坏,
     强霸梅英要把亲成。
高文举:(白)啊,我且问你,你从了无有。
张梅英:(白)啊~~~
    (唱)自幼看过烈女传,
     梅英宁死不依从,
     天生贼婆恩情重,
     他送我后山逃进京,
     进京来歇在张三店,
     花了店主人银几升,
     店主人待人十分好,
     店婆儿怀揣杀人刀,
     朝日吵来暮日闹,
     朝吵暮闹要银升,
     逼得梅英无计用,
     怀抱上标草我自卖本身,我自卖本身。
高文举:(白)啊~~~,何人将你买去?
张梅英:(白)啊~~~
    (唱)温相府无有丫环用,
     他买奴侍奉少夫人,
     未进门待我还罢了,
     一进家院变了心,
     一日无事打三顿,
     三天九顿不离身,
     头上的青丝她剪去,
     五官损坏花貌容,
     官官相卫找着问,
     不见兄弟高学生,
     假若见了高文举,
     我咬他一口我问他一声!
高文举:(白)这个~~~
    (唱)听罢言来问罢信
     原来是恩姐找上京
     我有心上前把姐认
     诚恐怕温府晓其情
     放心不下我两廊边看
     静静悄悄无人声
     走上前来忙跪定
     把恩姐不住地口内称
张梅英:(唱)下跪的状元是那个
     报上名来丫环听
高文举:(唱)恩姐把弟误记了
     弟本是上京的高学生
张梅英:(唱)听说是来了高文举
     仰迈脸儿不招承
高文举:(唱)我先问二老好不好
     恩姐你安宁却安宁
张梅英:(唱)好不好是奴双父母
     说安宁焉能找上京
高文举:(唱)弟问二老是孝敬
     恩姐恼弟因甚情
张梅英:(唱)我问你谁家外甥谁家子
     在谁家门里长成人
高文举:(唱)弟本是康家外甥高家子
     在张家门里长成人
张梅英:(唱)你的名师是那个
     梅花篆字谁教成
高文举:(唱)家境贫未把名师请
     恩姐本是弟先生
张梅英:(唱)小房里话儿怎样讲
     在二老堂前怎样称
高文举:(唱)小房的话儿我不敢讲
     二老堂前姐弟称
张梅英:(唱)照这话姑表姐姐
     我打我打,我打得你
     打你个孝不孝来忠不忠
高文举:(唱)恩姐问的是正理
     打的弟里黑外不明
张梅英:(唱)高文举来心儿高
     坐官不把家书捎
高文举:(唱)八月十五中皇榜
     重阳佳节把书捎
张梅英:(唱)不提捎书还罢了
     提起捎书恼人心
     张氏女来心儿焦
     怀内忙把休书掏
     一张休书倾在地
     强盗拿去仔细瞧
高文举:(唱)高文举来吃一惊
     在地上捡起书一封
     恩姐面前不敢动
     拿在廊下观分明
     上写着拜拜拜拜
张梅英:(唱)强盗你将眼瞎了
     那有个拜字书上留
高文举:(唱)恩姐骂的眼花了
     连两个草字认不清
     我不念拜字念上字
     上书涿洲范阳人
     张老汉 张老婆
     老汉老婆听我说
     文举你家把书攻
     一样儿女两看承
     如今文举身荣贵
     把你家女儿另许人
     是何人把我的家书改
     害的我姐弟夫妻不相逢
张梅英:(唱)状元的书信谁敢改
     花言巧语你哄谁来
高文举:(唱)我说此话你不信
     情愿对天把誓盟
张梅英:(唱)人把良心都死了
     你对那个把誓盟
高文举:(唱)恩姐讲话差又差
     立逼的文举把誓发
     高文举提衣跪地下
     过往的神灵听心下
     假若我还对姐有假
     死在了荒郊被雷抓
张梅英:(白)啊~~~,
    (唱)见得兄弟盟罢誓
     疼烂肝花裂碎心
     我有心不把兄弟认
     我的终身靠何人
     罢罢罢扶起小兄弟
     是是是,姐姐我屈了你的心
高文举:(白)恩姐~~~,
    (唱)恩姐不必两泪汪
     自有文举作主张
     明天与你写纸状
     开封府里大报冤枉
     头一状告倒温承相
     私改家书命有伤
     二一状告倒温秀英
     她把恩姐当梅香
     三状你把文举告
     贪恋新欢忘糟糠
     姐弟夫妻把计定
     包相爷堂前把冤明
高文举:(白)高文举上京求官
张梅英:(白)张梅英多受磨难
高文举:(白)幸喜得姐弟夫妻今相见
张梅英:(白)兄弟呀
高文举:(白)恩姐
张梅英:(白)玉兰扇坠万古流传
高文举:(白)哎呀好,好一个玉兰扇坠万古流传,恩姐请在下边请!
张梅英:(白)请~~~


2009年1月28日星期三

老家是年,秦腔是盐!



1

这两天都在听秦腔,也会跟着哼几句。老想着童年的事。

记忆中有一个月光丰盈的夜晚,忽然谁敲起了锣。所有的人都聚集到一起,沉寂近三十年的秦腔迫不及待地吼起来了。短短几天,一班人马备齐。父亲不知从哪里掏出了他抄录于解放前的秦腔剧本——我庆幸见证了这个事件。至此,人除了做牛马外,还可以作作乐子了!

父亲是班子里的主角。排练,说戏,教别人画脸,演出时在台后盯本(就是按着本子提醒哪个演员上台,哪个准备,是导演的角色吧!)。我因为父亲的关系,可以站在舞台的侧面(就是敲锣打鼓那里)在台上看戏,觉得自己多么荣耀!其他小伙伴都眼巴巴踩着小板凳在台下张望。时间一长,有人提意见了。父亲就让我在戏里当起书童,说不了几句话,但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台上出没,是演员嘛!后来演匪兵甲或跑龙套!再后来,弟弟也上台了。我们家父子三人,几乎寒假的所有时间都泡在剧班里。

那一年的演出可真是万人空巷。亲戚朋友,跑上二三十里老看。青年男女一簇一簇的,一边看戏,一边打望。夜场就会挤在一起,瞄上眼的互相推推搡搡。

后来学校的六一儿童节汇演,居然也起用了秦腔。当时拍的一出戏是《十五贯》,学校的文体老师分配我一个角色——娄阿鼠——一个白脸丑角。应该说我的性格和这个角色反差很大,但我还是把这个角色塑造得人见人夸,都说我神中有戏。一点没吹牛啊!至今还记得里面的台词:输尽骗来钱,再找倒霉人……

父亲的角色以老生须生为主。赵匡胤,诸葛等是他非常喜欢的角色。记得父亲饰演一出什么戏里的伯父角色,背着我弟,在舞台纷飞的鹅毛中,唱“大雪儿不住的纷纷下——”,父亲和弟弟都是泪流满面,台下我母亲也是泣不成声。全家人都在戏里悲伤。第二天被邻居戏说,弟弟从此不再上台了,他怕被人笑话,觉得丢人!

后来我也不演了,原因和弟弟一样。再后来父亲也渐渐隐退到后台,只盯他的本子。再后来的80年代后期,通俗歌曲甚嚣尘上,秦腔严重靠边,电视和电视剧渐成气候。没人唱戏了。父亲只有在春节这几天,把他那二十多本用毛边纸和毛笔抄写的秦腔本子,入夜时说唱一遍又一遍。

前两年回老家时开玩笑说,父亲其他的遗产我都不要,但这些秦腔本子一定要归我。


2.

经常在开车的时候,我都会放我最喜欢的秦腔大家陈仁义先生的《下河东》来听,音量很大,一边听一边哼。这出戏里陈老的唱腔,我觉得是对秦腔最好的注解:刚烈,苍凉,黄沙万里。

秦腔的发源地就是老家天水,古秦州,秦王朝的发祥地。秦襄公率兵保护平王迁都洛邑有功,受封诸侯,赏赐领地。有地才有根,才可以向东沿渭水推进,才成就之后的始皇大帝。秦从部落到诸侯到帝国,秦腔一路相随,打胜仗了击梆相庆,饮酒作乐。唐时期,秦腔就是国剧,和现在京剧的地位一样。只是国都的迁徙,让秦腔彻底流落民间了。

我一直不太明白,作为北方剧种的秦腔,其阳刚之气横亘古今。为什么同样是北方剧种的京剧,就变得咿咿呀呀了。京剧是更艺术了,大家纷呈了,但也堕落到厅前衙内了。在北方,最能显秦腔之威的不是西安易俗社,不是五一剧场,而是万物皆枯的秦陇大地,是风沙茫茫的八百里秦川。太阳昏黄,山川肃穆,只为村头高挂的大喇叭里吼出的一出《下河东》。

年关时,几乎所有的村子都会每家每户的凑钱,动用各自的关系,去请城里的剧团来乡下演出。震天响的爆竹声中拉开剧幕,四五个日夜,就像鲁迅的社戏里。我最撼动的是有一年看著名生角名家李爱琴唱的《周仁回府》,台上在唱在哭,台下也在唱也在哭——我周仁并非是忘恩负义——

我也深深喜爱身世凄凉的旦角大家孟遏云。决绝悲情的《苏三起解》,和十八年寒窑苦等夫的《五典坡》,只有她这种动用自己一生的辛酸和苦难的演员,表演才能尽致。


3.

陈仁义(1924-1994)著名秦腔演员,陕西泾阳人。唱腔吸收了袁克勤袁派“一唱三叹”的拖腔特色、刘易平的鼻腔共鸣。气势逼人的嗓音却是委婉缠绵的唱腔,委婉缠绵中却是时露峥嵘的刚烈。高音不炸,底音不浮。拖脸游刃有余,板眼跌宕有致。推字甩腔游刃有余,感情饱满。能戏不下百出,代表剧目有《下河东》、《斩黄袍》、《斩李广》、《辕门斩子》、《金沙滩》、《祭灵》、《两狼山》、《逃国》、《泾阳之盟》。

《困营》中“在御营设灵堂哭声嚎……”一句垫板,响遏行云,声势夺人,这一句几乎是净角的唱腔,慷慨悲壮,热耳酸肠,为全剧首先奠定基调;随后的一大段唱腔,板式变化频繁,先由[慢板]抒发自己悲怆的心情,接着几句[二六],在排比句中感叹境地,[紧二六]近一步渲染这种心情,一句[代板]引出下面的[双锤],似诉似泣,气氛热烈,几句简单的对白后,一声[代板]“赵玄郎端御膳心中悲痛”,声泪具下,[二倒板]转折后,由[慢板]切入[二六],开始了大段的忆古思今。

他的音品出版是秦腔演员中的第一位,销售量也是其他演员不能相比的。



4.

孟遏云(1923-1982)女,秦腔旦角。长安县斗门镇人。9岁随父孟光华学艺,艺名孟小光。孟遏云的唱腔,质朴端庄,不乱耍花子,无邪腔怪调,也不哗众取宠,而是扎实厚道,显出大家风范,是“正宗青衣”的本色。她融有李正敏的俏丽飘逸、何振中的奔放洒脱,杨金声的苍劲凝重。是秦腔“乾旦”转向“坤旦”的制高点和里程碑。

她的一生非常不幸和悲苦。她青春妙龄,随父去武威演出,被当地的“土皇帝”马步青(马步芳胞兄)垂涎,以打牌为由,请孟父带孟遏云作陪,牌局终了,竟轰走老的,留下小的。面对豪霸军阀的淫威,孟父五雷轰顶,不知所措,无可奈何。孟遏云身陷囹圄,与世隔绝。直至马步青对她已不在乎的时候,以回家探望母亲为由,逃出魔掌,于1940年前后返回西安。

经过几年的蛰伏,后搭班尚友社,挂头牌演出,所演剧目有《玉堂春》、《五典坡》等。孟遏云虽然声名远播,却因吸毒成瘾锒铛入狱。在狱中一年有余。后省参议员李德生者,串通军警,将孟父以吸食毒品罪抓走,并抢走孟遏云,逼孟遏云做小老婆。孟为救父,又一次做了姨太太,并生一女。几经折腾,母女又悲惨的离开李府,其中的隐情,无人知晓。

直到解放前夕,孟遏云参加了西北野战军秦腔团。1951年又经西北局习仲勋书记特批,奉调易俗社。1952年参加了全国戏曲汇演,《二堂献杯》一场的演唱,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荣获了表演三等奖,时年29岁。文学大师叶圣陶先生曾述专文赞赏。1958年和1960年,她又先后在电影《火焰驹》和《三滴血》中成功的塑造了两个中年妇女形象,可以说,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开创意义的,《火焰驹》中的李夫人,是一个“带青衣味的老旦”,《三滴血》中的王妈妈,有是一个“带老旦味的青衣”,形象生动别致,是秦腔物画廊中独领风骚的经典力做。

从解放后到文革前期,是孟遏云人生中最辉煌的时代,她优秀的表演才华,先后得到田汉、马少波、梅兰芳等艺坛巨掣的高度肯定和赞赏。而此时的她,也可谓是事事称心,失散多年的老母欣然重逢,浪迹天涯的老父又重返易俗社任教,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妹妹孟小云也闻讯赶来,顺利进入易俗社。

文革期间,她戴上“反动军阀、反动官僚的姨太太”等大帽子,游街批斗,蒙受屈辱,三起三落的悲苦人生终于使一代名伶的辉煌艺术人生划上了句号。“文革”结束后复出的孟遏云,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神韵风貌,虽然也曾登台表演,但已今非昔比,“无可奈何花落去”,“响遏行云”的“孟腔”艺术就此变成了绝响。

1982年12月9日,饱受人间辛酸与苦难的孟遏云带着对世事的一腔忧郁和苦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一代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秦腔“孟腔”艺术的创始人,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撒手人寰了,终年59岁。

她的代表剧目有《玉堂春》、《三回头》、《五典坡》、《铡美案》、《游龟山》、《白蛇传》等。


我很喜欢听的。

3.4为资料择编




2009年1月26日星期一

买书




昨晚的年夜饭是在外面饭店预定的:香蜜湖的西贝莜面。
之后去了中心书城。
看书的人很少,大多都坐在台阶那里看大屏幕的除夕圣经——春晚。
我在星光客栈那里买了两本《颜色的故事》《异性建筑》。

今天翻了一下《颜色》,非常的不错。能碰到买到一本好书实在是很幸运的事。好书其实就是你和它相遇的那种感觉!《颜色》的封底有句话:洋红原本出自南美洲仙人掌上的一种寄生虫,而昂贵的紫色则来自海蜗牛的眼泪!凭这一句话,我买了。

这是一本讲颜色历史的书。这也是我最近明晰的需要下功夫的专业方向。


想说点什么,不知道要说什么!



公历新年的逝去对中国人来说,是心里不踏实的。到了今天,才长舒了一口气!2008这一页总算彻底翻过去了!

这一年人心慌乱!盘点一下自己身边的事,还好!凑合,亲人都好,朋友也大都好!今天上午给了好多亲戚电话,不下20个吧。一年就一次,是坚持了多年在初一一定要做的事!

收到朋友拜年信息近50条,也收到陌生人的信息2条。估计这几天还会有20条。

这两天也得空,看了电影。
《非诚》:以为是贺岁,看了更觉得是故事;
《海角》:之前媒体关注,看了,才知道不值得看,开头还凑合,结尾垃圾;
《赤壁下》:垃圾垃圾,开始到结束都是垃圾,赤壁上还行。可能是硬把片子掺了水,分成上下两部——是抢钱。王八蛋;
《立春》:垃圾,也服了顾长卫,根本就不是做导演那块料,抗了几天摄像,就昏头了!

08年后半年看了一些书。
关于羌族的一些:
《羌在汉藏之间》:台湾王明珂的,还可以。让我明白民族划分的来龙去脉。
《王朝湮灭》:羌族的一支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国,被野蛮铁血的蒙古连人带文化灭绝。遗民好像就是现在尼泊尔的夏尔巴人。
《羌族词典》;
《羌族简史》。

有幸由于寻找羌族的历史看了柏杨的《中国人史纲》。
这是一本可能会影响我一生的书,它颠覆了我在国民教育中所接受的历史观——之前我把孔子、儒教、理学、文字狱、八股文、科举、宦官、满清等都是奴性的观照,现在终于明白那些把子民当畜牲的皇帝其实就是人类的人渣,垃圾。并且这些人渣的比例要占到99%。后怕。并且庆幸活在当今,当然也不会感谢当下政府,人民起码的生存权应该是人类集体的觉醒!

08年,一个人玩蒸发了,之前开玩笑说过多少次,这次好像玩真的了。我希望在新年的这几天忽然看到一条信息或接到一个电话。这是我新年的第一个愿望!